我從來不曾想到在年逾七十之後,會因為嫁做人婦時學來貼補家用的活技─編竹龜笠,
而能站在美光燈下。
民國十六年我出生在竹山鎮的水車庄,是家中的長女。此時,竹子只是生活的必需品,
舉凡頭戴斗笠、食竹筍、編竹籬、搭竹水車…一切都是因為生活所需。
我還記得我娘家門前、田邊的隆恩圳水流潺潺,為了讓家中用水不缺,父親總在農暇時
和鄰居的長輩們用竹子製作水車,當水車漉漉鳴轉的聲響,是我年少最荖的記憶。
20歲那年,嫁到同村的溪州仔成為陳家的長媳。初為人婦,除了協助先生從事農務外,
夜晚或閒暇間最常做的事,是向婆婆學習如何做竹龜笠以貼補家用。在那時候,一到夜晚,
全村的婦女不約而同的編著竹龜笠,以貼補賺家用。編了十來個,我先生用扁擔,遠挑到了
鹿谷,甚至遠到埔里販售;然後,再換擔些日用品回來。
後來,農事漸忙、塑膠雨傘取代了竹龜笠,購買的人也愈來愈少,這門竹編技藝也隨之
日趨漸少。
七十歲時,一直在外從事竹雕創作的孩子,忽然說要回來老家創建竹子園區,事隔50年
,沒想到在這因緣之下,早已淡卻的竹編龜笠,如轉動織布機般重新開始,記憶如昨新。
竹龜笠,如同源泉,陪我與家人走過艱辛歲月;竹編時光,一如歷史光廊,總懷著甘苦
而踏實記憶。
-- 思念我們的阿嬤,慈祥而堅毅!
而能站在美光燈下。
民國十六年我出生在竹山鎮的水車庄,是家中的長女。此時,竹子只是生活的必需品,
舉凡頭戴斗笠、食竹筍、編竹籬、搭竹水車…一切都是因為生活所需。
我還記得我娘家門前、田邊的隆恩圳水流潺潺,為了讓家中用水不缺,父親總在農暇時
和鄰居的長輩們用竹子製作水車,當水車漉漉鳴轉的聲響,是我年少最荖的記憶。
20歲那年,嫁到同村的溪州仔成為陳家的長媳。初為人婦,除了協助先生從事農務外,
夜晚或閒暇間最常做的事,是向婆婆學習如何做竹龜笠以貼補家用。在那時候,一到夜晚,
全村的婦女不約而同的編著竹龜笠,以貼補賺家用。編了十來個,我先生用扁擔,遠挑到了
鹿谷,甚至遠到埔里販售;然後,再換擔些日用品回來。
後來,農事漸忙、塑膠雨傘取代了竹龜笠,購買的人也愈來愈少,這門竹編技藝也隨之
日趨漸少。
七十歲時,一直在外從事竹雕創作的孩子,忽然說要回來老家創建竹子園區,事隔50年
,沒想到在這因緣之下,早已淡卻的竹編龜笠,如轉動織布機般重新開始,記憶如昨新。
竹龜笠,如同源泉,陪我與家人走過艱辛歲月;竹編時光,一如歷史光廊,總懷著甘苦
而踏實記憶。
-- 思念我們的阿嬤,慈祥而堅毅!